地包天的别称
地包天,医学上称为下颌前突,俗称“兜頦子”。这个别称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地包天的主要特征——下颌骨突出,覆盖上颌骨。
除了“兜頦子”之外,地包天还有许多其他别称:
羊胡子:下颌骨突出,形成一个类似于羊胡子的形状。
反牙:下颌牙齿咬在上前牙齿的内侧,形成“反咬合”。
老鼠嘴:下颌骨突出,嘴巴呈尖嘴状,类似于老鼠的嘴。
地包天:下颌骨包住上颌骨,形成“天包地”的相反现象。
闷葫芦:下颌骨突出,嘴巴无法完全闭合,说话时声音闷闷的。
这些别称不仅反映了地包天的外形特征,还带有几分调侃和戏谑的意味。值得注意的是,地包天是一种口腔颌面畸形,需要及时矫正治疗,以免影响面部美观和咬合功能。
地包天又称下颌前突、反颌,是一种下颌骨发育异常导致的错颌畸形。
民间还有许多其他俗称:
兜齿:因为下前牙包住上前牙,像个兜子一样。
地包嘴:形容下颌前突导致嘴唇突出。
瘪嘴:因为下颌骨发育不良,导致上唇内陷。
鞋拔子脸:形容下颌前突,颏部后缩,面型像鞋拔子。
大下巴:突出明显的下颌骨称为大下巴。
朝天鼻:由于下颌前突,鼻孔向上仰,称为朝天鼻。
翻嘴唇:下颌前突导致下唇翻卷向上,被称为翻嘴唇。
闭嘴漏齿:因为下颌前突,咬合时只能用后牙接触,前牙无法咬合,称为闭嘴漏齿。
在医学文献中,地包天还有以下学术名称:
下颌前突畸形
反颌畸形
骨性反颌
功能性反颌
下颌前突(地包天)
专业名词:
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下颌骨向前突出,使下前牙在上前牙前形成反合现象。
反合(malocclusion):上下牙齿咬合关系异常,导致牙齿功能障碍和美学问题。
骨性下颌前突(skeletal mandibular prognathism):由下颌骨发育过度或上颌骨发育不足引起。
牙性下颌前突(dental mandibular prognathism):由下前牙向前倾斜或上前牙向后倾斜引起。
复合性下颌前突(combined mandibular prognathism):骨性和牙性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上颌发育不足(maxillary deficiency):上颌骨前后或垂直方向发育不足。
下颌骨过度发育(mandibular excess):下颌骨前后或垂直方向发育过度。
面型:受下颌前突影响,出现面部不对称或凹陷等问题。
功能障碍:咀嚼、发音或呼吸困难。
美学问题:影响面部美观,导致患者缺乏自信。
治疗方法:
下颌前突的治疗方法根据病因和严重程度而异,包括:
正畸治疗:使用牙套矫正牙齿排列。
正颌外科手术:调整上颌和/或下颌骨的位置,改善咬合关系。
联合治疗:正畸治疗和正颌外科手术相结合。
“地包天”这个俗语常用于形容两种场景:
1. 外貌特征:
“地包天”指上颌骨发育不良,下颌骨明显突出,上牙被下牙盖住。这是一种常见的颌骨畸形,会影响面部美观和咬合功能。由于下颌突出遮挡住上颌,给人一种“地覆天盖”的感觉,故得名“地包天”。
2. 性格或行为特征:
“地包天”也比喻一种性格或行为特点。指人过于自信或自我膨胀,目中无人,总是盛气凌人,甚至嚣张跋扈,让人难以接近。这种人往往唯我独尊,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让人觉得压抑和反感。他们就像下颌突出一样,遮挡住了别人的视线和空间,给人一种“地包天”的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地包天”作为外貌特征时,一般没有贬义色彩,只是描述一种颌骨畸形。但作为性格或行为特征时,往往带有贬义意味,指责对方骄横自大、目中无人。因此,在使用这个俗语时,要结合语境和对象,避免造成误解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