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分类法正畸错颌分类称为毛氏错颌畸形分类法。
毛氏分类法由中国口腔正畸学专家毛舜筠教授于1961年提出,是目前中国广泛使用的一种正畸错颌分类法。该分类法按照错颌畸形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I类错颌畸形:上下牙弓对应关系正常,但存在个别牙齿排列不齐。
II类错颌畸形:上牙弓向前突出,超出下牙弓,分为IIA(上颌前突)、IIB(下颌后缩)两种。
III类错颌畸形:下牙弓向前突出,超出上牙弓。
垂直错颌畸形:上下牙弓垂直关系异常,分为开颌(上下前牙无法接触)、深覆合(上牙过分覆盖下牙)和深覆盖(上牙过分遮盖下牙)三种。
牙列拥挤畸形:牙弓空间不足,导致个别牙齿排列不整齐。
牙列间隙畸形:牙弓空间过大,导致牙齿之间出现间隙。
复合型错颌畸形:多种类型的错颌畸形同时存在。
毛氏分类法简单易用,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规划,为中国正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准确分类错颌畸形,医生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恢复口腔健康和美观。
毛氏分类法正畸错颌分类
定义
毛氏分类法是根据前牙错牙合关系对错颌畸形进行分类的方法,由中国口腔正畸专家毛志成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
分类原则
毛氏分类法根据上下颌前牙切缘或唇缘关系,将错颌畸形分为以下三类:
I类错颌畸形: 上下颌前牙切缘咬合正常,或上牙切缘覆盖下牙切缘1/3以内。
II类错颌畸形: 上牙切缘覆盖下牙切缘超过1/3,可分为:
II/1:上牙前倾、下颌后缩
II/2:上颌前突、下颌后缩
III类错颌畸形: 下牙切缘覆盖上牙切缘超过1/3,可分为:
III/1:下牙前倾、上颌后缩
III/2:下颌前突、上颌后缩
临床意义
毛氏分类法简单易用,临床应用广泛。它有助于正畸医生快速了解患者错颌畸形类型,确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治疗效果。
优点
分类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
与临床症状紧密相关,便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适用于大多数错颌畸形患者。
不足
无法完全反映错颌畸形的复杂性,需要结合其他分类方法进行诊断。
不能区分水平覆盖不良和垂直覆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