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种植牙:跨世纪的微笑传奇
在口腔医学史上,人类对缺失牙齿修复的不懈探索结出了硕果——种植牙横空出世,堪称牙科界的里程碑。
1965年,瑞典医学家布兰内马克在一次手术中意外发现,钛金属与人体骨组织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这一发现为种植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2年,世界第一颗种植牙诞生,由布兰内马克亲手植入一名65岁老年患者的下颌骨。此后,种植牙技术不断成熟,成为现代口腔修复的黄金标准。
种植牙由种植体、基台和牙冠三部分组成。种植体由生物相容性极佳的钛合金制成,植入牙槽骨后与骨组织紧密融合,形成牢固的支柱。基台连接种植体和牙冠,牙冠则仿照天然牙的外形、色泽和功能,恢复缺失牙齿的咀嚼、美观和发音功能。
与传统假牙相比,种植牙具有四大优势:
1. 固位性强:牢固植入骨组织,避免了传统假牙的松动或脱落问题。
2. 咀嚼效率高:种植体与骨组织紧密结合,传递咀嚼力至骨组织,恢复自然咀嚼能力。
3. 美观自然:牙冠采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仿真度高,与天然牙齿几乎无异,业内称为“第三代牙”。
4. 长期稳定:种植牙骨结合稳定,正确护理下,使用寿命可达数十年以上。
世界第一种植牙的诞生,为人类缺失牙齿修复开辟了新的篇章。如今,种植牙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口腔医学的基石。美观自然、功能完备的种植牙,让患者重拾自信笑容,尽享美食,提升生活品质。
世界上第一颗种植牙的问世时间众说纷纭,但大多数研究表明,它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
1965年,瑞典医生佩尔-英格瓦尔·布兰马克(Per-Ingvar Br?nemark)在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时,意外发现植入人体骨骼中的钛螺钉不会被排斥,反而可以与骨骼紧密结合。这个发现启发了布兰马克,他开始探索将钛螺钉用作种植牙的可能性。
1967年,布兰马克为一位41岁的瑞典女教师戈斯塔·拉尔松(G?sta Larsson)植入了四颗钛制种植体,用以支撑她缺失的上颌牙齿。这颗种植牙成功地存活了40多年,直到拉尔松在2006年去世。
拉尔松的种植牙成功案例标志着种植牙技术的一个里程碑,此后该技术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时至今日,种植牙已成为修复缺失牙齿的常用方式,为数百万患者带来了咀嚼功能和美观方面的显着改善。
在口腔医学史上,种植牙技术是一项伟大的革命,而这项技术的开拓者是一个来自瑞典的品牌——布兰马克系统。
上世纪 50 年代,工程师佩尔-英格瓦尔·布兰马克进行了一项兔子的骨整合研究。意外的是,他发现尽管将钛金属螺钉插入兔骨后暴露在空气中,但这些螺钉并没有被排出,而是与骨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现象引起了布兰马克的兴趣,他开始探索将这一发现应用于口腔医学的可能性。
1965 年,布兰马克在一位 65 岁的男性患者身上植入了第一个钛质种植体。经过长达 40 年的临床随访,这颗种植牙仍然牢固地植入患者的颌骨中,证明了这种技术的长期有效性。此后,布兰马克系统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世界上第一颗种植牙品牌。
布兰马克系统采用纯钛作为种植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整合能力。在种植过程中,医生将种植体植入缺牙部位的颌骨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愈合,种植体会与颌骨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牙根。在此基础上,可以安装牙冠、牙桥或活动义齿,恢复牙齿的功能和美观。
布兰马克系统的种植牙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验证,已经成为口腔医学中的一项成熟技术。它为缺牙患者提供了恢复咀嚼功能、美观笑容的理想选择。作为世界上第一颗种植牙品牌,布兰马克系统在口腔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无数患者带来了重拾健康与信心的希望。
世界第一种植牙
植入人体颌骨中,替代天然牙齿的一种人造义齿,被称为种植牙。世界上第一例种植牙手术的完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瑞典籍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佩尔-英格瓦尔·布兰马克(Per-Ingvar Br?nemark)在研究显微血管外科手术中,意外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相容材料——钛。他将钛植入兔子的胫骨中,观察到骨组织与钛之间产生了良好的结合,形成了紧密的骨结合,被称为骨整合。
受此启发,布兰马克大胆地将钛螺钉植入人的颌骨中,并观察到了类似于兔子的实验结果。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安装假牙的方法,无需再磨除相邻健康牙齿作为固位体。1965年,世界第一例种植牙由布兰马克完成,成功为一位名叫G?sta Larsson的患者植入。
自此,种植牙技术不断发展,材料、设计、手术技术都得到了显著改进。目前,种植牙已成为修复缺失牙的黄金标准,具有美观、舒适、坚固、耐用等优势。
世界第一种植牙手术不仅仅是口腔医学领域的一项突破,更是整个医学界的一项伟大创新。它为缺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恢复了他们的咀嚼功能和自信心。布兰马克的发现至今仍被认为是口腔医学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他的名字也被载入了医学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