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正中联合位于上颌骨的正中,由两侧上颌骨的上颌突融合而成。它是一个呈矢状的骨缝,长度约为30-35mm,宽度约为1mm。
上颌骨正中联合的形成发生在胎儿期,由两侧上颌骨的快速生长和融合所致。该联合在出生后仍可持续生长,直至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才完全闭合。
上颌骨正中联合具有重要的功能,包括:
牙槽突的形成:联合两侧的下缘形成牙槽突,该突出是牙齿的容纳体,用于支撑和排列牙齿。
腭部的分隔:联合的内部边缘形成腭部的矢状缝,将鼻腔与口腔分隔开来。
面中部生长:联合的持续生长有助于上颌骨的横向和矢状向的生长,从而影响面中部的大小和形状。
上颌骨正中联合的闭合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营养和环境因素。联合闭合延迟可能导致牙列不齐、中线偏离等问题。
因此,上颌骨正中联合在颅面骨骼发育和面中部美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涉及该区域的畸形或发育异常的诊断和治疗,了解其解剖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上颌骨正中联合骨折
上颌骨正中联合骨折是面中部常见的骨折类型,常因外力直接撞击鼻部或面中部引起。
临床表现
患者多主诉外伤后鼻部疼痛,鼻塞流涕,上齿列后缩。检查可见鼻背塌陷,上唇内翻,牙弓不连续,上齿列后缩。
诊断
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一般不难诊断。X线检查可见上颌骨在正中联合处发生骨折,表现为骨皮质中断及移位。
治疗
上颌骨正中联合骨折的治疗根据骨折严重程度及移位情况而定。
对于轻微骨折或无明显移位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给予软饮食和止痛药物,待骨折自行愈合。
对于严重骨折或有明显移位者,需要进行手术复位固定。手术可选择经鼻腔或经口前庭入路,将骨折块复位并用钢板或螺钉固定。
术后护理
术后应给予患者软饮食,并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术区疼痛可给予止痛药物对症治疗。一般术后7-10天拆线,并定期复诊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并发症
上颌骨正中联合骨折的常见并发症有:
感染
血肿
牙齿损伤
鼻畸形
上颌骨发育障碍
上颌骨正位投照是口腔颌面影像学中一种常用的放射线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上颌骨的结构和病变。以下是对上颌骨正位投照方法的详细描述:
患者体位:
患者端坐或仰卧,头部轻度仰伸,咬合于咬合板上。
X 线管位置:
X 线管居中对准上颌骨中部,垂直于咬合板,管焦距约 40 cm。
射线束方向:
射线束垂直于咬合板,从上向下投照。
曝光参数:
kVp:60-70 kV
mAs:7-10 mAs
曝光时间:0.04-0.06 s
图像特点:
上颌骨骨皮质清晰,牙槽骨完整。
上颌窦形态和大小清晰可见。
鼻中隔位于中线。
硬腭和软腭显示清楚。
注意事项:
患者头部应保持不动,避免运动伪影。
曝光聚焦较小,以清晰显示上颌骨细节。
咬合板有助于固定患者头部和保持上下颌骨处于适当的位置。
上颌骨正位投照可用于诊断和评估各种上颌骨病变,包括:
龋齿、牙根尖周病变
上颌窦炎
上颌骨囊肿和肿瘤
外伤性骨折
牙列不齐和错颌畸形
上颌骨与以下骨骼相连接:
颅骨:
额骨:通过额突与额骨的眶缘相连
蝶骨:通过翼突与蝶骨的蝶骨体相连
枕骨:通过髁突与枕骨的枕髁相连
泪骨:通过泪缘与泪骨相连
面骨:
颧骨:通过颧突与颧骨相连
鼻骨:通过鼻切迹与鼻骨相连
犁骨:通过犁骨切迹与犁骨相连
腭骨:通过腭缝与腭骨相连
下颌骨:
下颌骨:通过颞下颌关节相连
上颌骨的这些连接形成了坚固的面部骨架,并允许进行咀嚼、说话和面部表情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