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眼角长小疙瘩的原因:
1. 麦粒肿:细菌感染引起睑板腺或睫毛毛囊发炎,形成肿胀、疼痛的红色小疙瘩。
2. 霰粒肿:麦粒肿消退后留下的无痛性肿块,由脂质堵塞睑板腺引起。
3. 眼睑腺囊肿:眼睑腺体囊肿扩张,形成柔软、无痛的黄色小疙瘩。
4. 睑板腺囊肿:睑板腺囊肿阻塞,形成眼睑内侧或外侧的肿块。
5. 泪腺囊肿:泪腺囊肿堵塞,导致泪腺分泌物积累,形成眼角下方肿胀的小疙瘩。
6. 黄斑:眼角皮肤上出现脂肪沉积,形成黄色或白色的小肿块,通常无害。
7. 皮肤癌:罕见情况下,眼角的小疙瘩可能表明皮肤癌,如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
症状:
肿胀或隆起
疼痛(麦粒肿)
发红
疼痛
视力模糊(泪腺囊肿)
治疗:
治疗方法取决于疙瘩的类型。
麦粒肿:通常不需要治疗,会自行消退。可以温敷和使用抗生素眼膏。
霰粒肿:可能需要注射类固醇或手术移除。
眼睑腺囊肿、睑板腺囊肿:通常无需治疗,除非引起不适。
泪腺囊肿: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黄斑:通常不需要治疗。
何时就医:
如果眼角小疙瘩持续存在、疼痛或影响视力,建议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内眼角很痒,越揉越痒,令人苦不堪言,其原因多种多样:
过敏反应:过敏原如花粉、灰尘或化妆品等进入眼睛,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内眼角发痒、红肿。
细菌或真菌感染:眼睛感染细菌或真菌,导致眼部炎症,引起内眼角瘙痒。
干眼症:泪水分泌不足或蒸发过多,导致眼睛干燥,内眼角也会出现瘙痒症状。
倒睫:睫毛向内生长,摩擦眼球,引起内眼角发痒。
结膜炎:结膜受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结膜发炎,引起内眼角瘙痒、红肿、流泪等症状。
眼睑炎:眼睑发炎,导致内眼角瘙痒、红肿、疼痛。
虹膜睫状体炎:眼睛内部发炎,引起内眼角疼痛、发红、瘙痒、畏光等症状。
千万不要越揉越痒!
揉眼会加重炎症,损伤眼表,导致瘙痒进一步加剧。正确的方法是:
冷敷:用冷毛巾冷敷内眼角,可以缓解瘙痒。
使用润眼液:人工泪液或润眼液可以补充泪液,缓解干眼症状,减少瘙痒。
避免接触过敏原:找出并远离过敏原,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瘙痒症状。
就医检查:如果内眼角瘙痒持续或加重,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